天津市滨海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

成立五年来交出满意“答卷” 天津自贸区“试验田”成“丰产田”
发布日期: 2020-04-22 10:58     
字号:
  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    渤海之滨,因开放而生,因开放而兴。天津一直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高地,5年前我国北方首个自贸区在这里挂牌成立,让整个区域的开放进入了新的篇章。5年来,这里制度创新蹄疾步稳,创新成果不断涌现,新兴产业特色十足。

    一组数字清楚地展现出天津自贸区发展成绩:从挂牌伊始至2020年2月底,这里累计新登记市场主体65271户,注册资本2.2万亿元,其中累计新增外资企业2707户,实际利用外资100.17亿美元;自挂牌伊始至2019年底,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11029.23亿元人民币,区内企业累计新开立本外币账户8.1万个,跨境收支2117.5亿美元……天津自贸区交出了一份满意“答卷”。

    “新”字当头:走在改革前沿

    大胆试、大胆闯、自主改,是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一贯坚持。在前不久毕马威出具的一份制度创新成果评估报告中写道:在2019年天津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方案中,55项制度创新成果特色鲜明,有效发挥了国家制度创新“试验田”的作用。

    敢为人先,就是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。“在挂牌五年中,天津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,以可复制、可推广为基本要求,深入推动‘放管服’、投资、贸易、金融、事中事后监管等重点领域改革,积极开展首创性、差异化改革试点,着力培育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,积极服务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、‘一带一路’倡议,取得了显著成效,贡献了一批具有天津特色的制度创新成果。”天津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、滨海新区副区长、创新发展局局长张忠东表示。数据是最好的证明。据统计,截至目前,天津自贸区累计实施432项制度创新措施,累计向国家上报5批182项试点经验和51个创新实践案例,向全国复制推广27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,贡献度名列前茅;向全市和相关区域复制推广328项经验案例,发布7批65个金融创新案例,在为国家试制度、为区域谋发展中探索新路径,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,有力地发挥了国家制度创新“试验田”作用。

    而在新的一年中,这里又吹响了深化改革的“新号角”。天津自贸区管委会在全国自贸区管委会中率先开展法定机构改革,设立专司制度创新的法定机构,即创新发展局。这里将推行全员聘任和岗位绩效工资体系,制定绩效考核评价办法,最大程度激发人员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。

    特色探索:培育新兴产业“森林”

    近年来,天津先进制造业实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,与之相联系的保税维修、再制造业务也是天津自贸区创新探索的重点领域。一系列创新举措落地,进一步拓宽了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范围,通关模式持续简化、管理流程不断优化、一个个企业实际“痛点”有效解决,为企业集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,激发了保税维修业发展活力。

    上周,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传来一则喜讯,公司获得了中国民航局批复,具备空客A320neo定检大修能力,这也标志着天津海特的维修能力迈上新台阶,将迎来更广阔的航空维修发展空间。

    “A320neo系列飞机在全球交付已经超过千架,且初期交付的A320neo已逐步进入定检周期,市场需求巨大。天津自贸区挂牌设立5年来,积极助推企业保税维修业务开展,多项试点政策及创新举措出台,增强了保税维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。”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。据统计,海特自2019年以来已完成2架境外飞机客改货业务,同期还完成飞机保税维修6架次。

    目前,在天津自贸试验区,保税维修、再制造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。区域内维修再制造及其配套企业、海关特殊监管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,已经形成了紧密联系和优势互补。截至2019年底,天津自贸区累计落户60多个航空、船舶制造维修及培训机构等项目。而天津自贸区总结出的9种保税维修再制造的创新模式,经专业机构评估,极具复制推广价值。这些创新模式的探索,满足了飞机维修、“客改货”、部件延伸维修、适航性检测、信用评定和保税仓储等10个方面的创新需求。

    融资租赁业也是天津自贸区的“金字招牌”。如今,在中国民航在役运输飞机中,每三架中就有一架是通过天津自贸区东疆片区完成租赁的。现在这里已成为世界知名的融资租赁业务聚集地、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。

    率先实施SPV公司共享母公司外债额度和飞机、船舶离岸融资租赁对外债权登记;依托自由贸易(FT)账户,服务租赁企业开展跨境业务……天津自贸区瞄准发展“痛点”,争取一项项创新政策支持,进一步促进了融资租赁产业高质量发展。截至今年3月,东疆片区已经完成了1609架飞机、121台飞机发动机、194艘国际船舶、22座海工结构物租赁,飞机、船舶、海工设备租赁资产累计约945.52亿美元,跨境租赁业务占全国的80%以上,集中度非常高。

    平行进口汽车、商业保理、海外工程出口……通过制度创新、模式创新,天津自贸试验区努力培育产业“大树”,形成前沿新兴产业“森林”,这片改革创新的沃土也迎来了一个个开放新机遇。

    抢抓机遇:积极服务国家战略

    “努力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,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”是天津自贸区一直以来的重要使命。

    5年来,这里着力构建京津冀国际贸易大通道。在全国率先实施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,争取实施京津冀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,推动天津港提质降费增效,推动将中欧班列(天津)发展为集跨境电子商务、中转集拼、国际海铁联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。据统计,去年,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13845.06亿元,其中来自京冀的货物比重达到32%。

    服务京津冀企业国际化经营。天津自贸区充分发挥跨境本外币资金池、FT账户等跨境投融资综合功能优势,着力打造“走出去”海外工程出口基地、央企创新型金融板块承载地和跨境投融资枢纽,累计70多家央企设立超过400家创新型金融企业,中交建、中铁建、北方车辆等一批企业在自贸区设立“走出去”功能总部,仅去年就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超过600个,新增市场主体中京津冀企业超过50%。

    服务京津冀高质量开放型经济发展。天津自贸区发挥开放门户作用,推动在飞机维修、演艺经纪等领域的率先开放,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,自贸试验区金融租赁企业新增京津冀项目投放113亿元,成立京津冀众创联盟,积极探索离岸租赁、国际保理、物流金融、医疗健康、数字经济等创新业务,有力促进区域新经济、新动能、新模式的培育。

    此外,天津自贸试验区不断加强与北京、河北的创新互动,与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、河北自贸试验区建设进行对比试验、互补试验,“一个部门、一颗印章审批”、融资租赁收取外币租金、税务综合一窗等一批创新成果在京冀推广实施。

    展望未来,天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脚步会愈进愈勇,这里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,持续拓展开放的广度深度,开创开放发展的新局面。

    来源: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网站

    checktaskdate=&unchecktaskdate=&titleformatstring=False_False_False_&thirdtitle=&Check_IsAdmin=True&Check_UserName=wjwadmin&Check_CheckDate=2020/4/22 10:58:43&Check_Reasons=
    全国各省市政府网站
    天津市各区政府网站
    滨海新区政府系统网站
    重点链接